租賃是如何拯救國內工程機械市場的
我國經濟體制市場化已經走過 20多年,在這20年中,建筑業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施工機械化作業在建筑安裝工程構成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對建筑機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機械已發展成為技術含量高、資金密集的產品。因此,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和資金占用率,成為施工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大多數企業往往無力采購大型化、專用性高、資金占有量大的設備,即使有能力購入,也會造成大量資金占用,增加生產成本,給企業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從而使其失去競爭優勢。所以建筑機械設備租賃,尤其是技術含量高、資金占用大、使用率低的設備租賃,與購買方式相比具有很強的低成本優勢。因此,大量的施工企業愈來愈傾向于采用租賃這種既經濟又高效的滿足施工設備需求的資源配置方式。由此可見,在我國,建筑機械租賃是現代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筑設備租用率約占 80%左右。日本是亞洲租賃業最發達的國家,其建筑設備租賃所占的平均比例為:1990 年 43.6%; 1995 年48.7%; 2012 年 75.6%,呈逐年增加趨勢。尤其是在大型建筑公司中,租賃設備比例已經達到86.1%,接近歐美的比例。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全球范圍內建筑機械租賃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中國目前工程建設機械設備的租賃需求量只占設備需求量的10%左右,與高達80%的國際水平相距甚遠,但這也就預示了發展潛力與空間巨大。從市場需求和供應能力兩方面看,中國工程建設機械租賃業的前景都是鼓舞人心的。
目前,我國從事工程建設機械租賃企業主要來源為:
(1) 建設集團企業所屬的租賃企業。(2) 通過企業改制從大型建筑企業剝離出來的租賃企業。(3)民營租賃企業,具有代表性的是有三一參股的香港新利恒集團有限公司。(4) 合資或外資租賃企業,如世界 500強之一的美國迪爾公司。
另外,隨著建筑機械銀行按揭的叫停及市場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工程機械制造商參與到租賃行業中來。最初的工程機械租賃企業是各大建筑公司在 20 世紀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進行改制作為不良資產剝離出來的,業務范圍也基本局限于本公司內。直到2010年,為了保護這些分離出來的租賃企業,北京市某些建筑公司還規定公司內各分公司租用設備時必須先租本公司內建筑工程機械租賃公司的設備。由于我國各地區建筑機械租賃業發展的極不平衡,這種現象目前在我國大多數地區依然存在。也就是說,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的租賃關系。
近幾年我國建筑機械租賃企業的數量急劇增長,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建筑機械租賃業發展的較快,也相對成熟。據北京市建委的統計,僅北京地區就有專業租賃塔機的租賃企業1000多家。據熟悉業內情況的人士保守估計,上海也有800多家這樣的租賃企業,但是其中固定資產超過億元的只有少數幾家,大部分是固定資產500萬元以下的小型企業,個體經營者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以北京地區為例,據北京市建委對北京市 1000 多家從事起重機械租賃的企業統計表明,80%為私有,且80%為注冊資本 50萬元的企業。而且中國目前沒有一家上市公司。在歐美及日本,雖然從事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務的企業大多是家族式的私營企業,但是規模化企業占有相當大的比率,很多跨國公司的租賃業務遍及世界各地,美國僅上市公司的比例就約占10%左右。日本從事建筑工程機械租賃業的公司固定資產的規模都在 2000 萬元人民幣以上,上市公司也占一定的比例。
目前建筑工程機械年需求量不斷增加,而租賃業所占的比例很小,據業內專家預測大約只在10%左右。租用率方面,具有一定規模的大企業的設備租用率都能達到70%以上,但是一些民營企業受設備的先進性、管理、競爭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租用率相對較低。
各租賃企業設備的完好率也有很大的不同。作為改制剝離的租賃企業,一般來說設備相對陳舊,老化現象比較嚴重。而大型建筑公司所屬的租賃企業,尤其石化、核工業等能源性質的企業,由于資金實力較強,所以設備更新較快,擁有許多進口的高新技術設備,如大噸位的工程起重機,基本集中在這些企業。
由于外資及合資的租賃企業起點高,具有國外成功運作的經驗,不但設備先進,而且更新快,在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
目前很多地方的建筑機械租賃業處于發展階段,在這些租賃業新興地區,建筑機械租賃的投資回報率較高,吸引了許多民營資本的進入,這些民營資本已不是投資十幾萬、幾十萬的施工機械,而是將目光投向幾百萬、上千萬的性能先進的施工設備,這種現象將會產生一批較具實力的民營租賃企業。
來源:工程機械排頭兵
上一篇:中民國際租賃攜手中國進出口銀行 簽署百億戰略合作協議
下一篇:互聯網金融平臺深耕融資租賃市場